第49章(1 / 2)
另外有人附和说:“是啊,听说有举子患病无钱医治,巴望回乡疗养,谁知竟歿在半道上。”
“这种发国难财的人可真是该死,难道有司都不查一查,看看谁在后面抬高药价。”
“你们小声些,听说这后面的人可是京中大员的家眷,跟王家又攀着亲,谁敢查。”
……
齐沐铁青着脸,嗤道:“哄抬药价,发国难财?”
中年大叔也听了一耳朵,见齐沐不高兴,忙道:“京中疫病大概源于去年各地灾民聚在京畿引发,这几年天色不好,治疗疫病的几味药很是匮乏。我经营的铺子若是有存货,绝对不会坐地起价。说起来,这些个贵人也不知道上哪里弄的这些药。”
“好一个贵人!”齐沐转身拂袖而去,便衣侍卫紧跟其后。
中年大叔不解地望着齐沐的背影,若有所思。
“这位娘子,你家相公想必不是一般人吧。”
我赧然一笑,不置可否,心想这人心不坏的,但是话忒多了些。
※
在送我回玉津园的路上,齐沐便下了两道急令,一是让太医院以最快的速度查明时疫,熬煮汤药,拿到举子聚集的客栈、会馆、讲习堂等地免费发放,同时必须有医者在解药发放点坐诊免费疗治;二是迅速查访是谁在背后哄抬药价,查明之后,无论门第,一律押送刑部大狱鞫谳。
在玉津园门口,齐沐都没来得及看太后,就匆匆离开。
掌灯时分,我准备派凝霜去宫里打听打听,却不料嫁人后便未见过的书平来到玉津园。
她抓着我的胳膊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直呼:“姐姐救命。”
“救谁的命?”
“刚刚母亲和书镇被抓了去。”
“怎么回事!”
“说是跟京中疫病有关系!”
第26章 26 孟夏
马车疾驰在入宫的路上, 我心情焦躁无比。
听三妹温书平说,大概是去年,便有庄子管事的建议母亲在庄子种祛疫避瘟的药材。
管事的说各地旱涝蝗灾不断, 死人病人不少, 来年必有瘟疫,瘟疫一来,药材势必有市场,赚钱的同时也不失一件积德行善的好事。
母亲听着有理, 将庄子里的地悉数种了药材。母亲并不懂买卖经营, 之后贩卖药材的事给了管事的打理,涨价一节也是母亲的同意的, 哪知道成了借灾敛财的罪证。
温家在越州人眼中是世家贵胄,但也只有家里人清楚家中实际的境况。
父亲治家廉洁,家里上上下下五十口人都靠着父亲俸禄过活,而大哥温书安、四弟温书和虽是走上仕途, 但到底位秩低, 不向家里额外要钱已属难得了。
母亲出身琅琊王氏,嫁妆自是不少, 但养育这五个儿女,也悉数用掉。
偏生原主嫁的世子也是个“穷”的,财权都由王太后管着。
原主嫁给世子,温家陪了一座庄子,原主是个孝顺女儿, 将庄子都交给母亲打理,所得收益也全由母亲支配。
三妹自打嫁进了平阳王府,日子便不好过,夫婿当日看着不错, 哪知是个吝啬刻薄的。为了让三妹能在婆家腰杆直点,母亲免不得私下贴补,这钱大多便从药材上出了。 ↑返回顶部↑
“这种发国难财的人可真是该死,难道有司都不查一查,看看谁在后面抬高药价。”
“你们小声些,听说这后面的人可是京中大员的家眷,跟王家又攀着亲,谁敢查。”
……
齐沐铁青着脸,嗤道:“哄抬药价,发国难财?”
中年大叔也听了一耳朵,见齐沐不高兴,忙道:“京中疫病大概源于去年各地灾民聚在京畿引发,这几年天色不好,治疗疫病的几味药很是匮乏。我经营的铺子若是有存货,绝对不会坐地起价。说起来,这些个贵人也不知道上哪里弄的这些药。”
“好一个贵人!”齐沐转身拂袖而去,便衣侍卫紧跟其后。
中年大叔不解地望着齐沐的背影,若有所思。
“这位娘子,你家相公想必不是一般人吧。”
我赧然一笑,不置可否,心想这人心不坏的,但是话忒多了些。
※
在送我回玉津园的路上,齐沐便下了两道急令,一是让太医院以最快的速度查明时疫,熬煮汤药,拿到举子聚集的客栈、会馆、讲习堂等地免费发放,同时必须有医者在解药发放点坐诊免费疗治;二是迅速查访是谁在背后哄抬药价,查明之后,无论门第,一律押送刑部大狱鞫谳。
在玉津园门口,齐沐都没来得及看太后,就匆匆离开。
掌灯时分,我准备派凝霜去宫里打听打听,却不料嫁人后便未见过的书平来到玉津园。
她抓着我的胳膊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直呼:“姐姐救命。”
“救谁的命?”
“刚刚母亲和书镇被抓了去。”
“怎么回事!”
“说是跟京中疫病有关系!”
第26章 26 孟夏
马车疾驰在入宫的路上, 我心情焦躁无比。
听三妹温书平说,大概是去年,便有庄子管事的建议母亲在庄子种祛疫避瘟的药材。
管事的说各地旱涝蝗灾不断, 死人病人不少, 来年必有瘟疫,瘟疫一来,药材势必有市场,赚钱的同时也不失一件积德行善的好事。
母亲听着有理, 将庄子里的地悉数种了药材。母亲并不懂买卖经营, 之后贩卖药材的事给了管事的打理,涨价一节也是母亲的同意的, 哪知道成了借灾敛财的罪证。
温家在越州人眼中是世家贵胄,但也只有家里人清楚家中实际的境况。
父亲治家廉洁,家里上上下下五十口人都靠着父亲俸禄过活,而大哥温书安、四弟温书和虽是走上仕途, 但到底位秩低, 不向家里额外要钱已属难得了。
母亲出身琅琊王氏,嫁妆自是不少, 但养育这五个儿女,也悉数用掉。
偏生原主嫁的世子也是个“穷”的,财权都由王太后管着。
原主嫁给世子,温家陪了一座庄子,原主是个孝顺女儿, 将庄子都交给母亲打理,所得收益也全由母亲支配。
三妹自打嫁进了平阳王府,日子便不好过,夫婿当日看着不错, 哪知是个吝啬刻薄的。为了让三妹能在婆家腰杆直点,母亲免不得私下贴补,这钱大多便从药材上出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