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第59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至少,赵康的港区邻居,是很喜欢议论她的文章的,而赵康也翻阅过《万国报纸》,对卢马姬的一些文章他也留下了印象。“你好你好,我是赵康,主编刚和我提到你呢,我带你去办公室?——顺便说,你写的,关于知识教和道统、移鼠教的那一系列文章,我都有看,你的观点很新颖,也很有洞察力,文章写得很好!”
  卢马姬对他扯了一下嘴唇,算是接受了他的好意,大概是来到陌生的地方,她有点紧张,因此特别寡言,赵康把她带到办公室之后,一边去井里取凉茶,一边也很好奇:很多文人,观点的犀利和本人的内向,形成很鲜明的对比。在卢马姬身上这点尤甚,也不知道她在熟人面前是个什么样子,她平时从事什么工作,如此内向,怎么和同事交往。
  要说能靠发表文章来养活自己,这也不是没有,但发表平台肯定是《买活周报》这样的大报纸了,《万国报纸》的影响力虽然大,但发行份数不多,而且,据赵康所知道的,报纸稿酬特别低,还不如《衣食住行》呢,而且哪怕就是周报,也没有多少供稿者是全职做这个的。
  有些意见领袖,如法学专家张天如,虽然是在周报成名,但其实一直是靠经营补习班来养活自己,就算如今身份已经很显赫了,补习班也还没停,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带来的是名声,以及其他一些无形的好处,要说钱财还真没多少。除非是发表话本故事,集结出版,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教师……大学……哲学系……”
  端茶入屋时,他听到了只言片语,卢马姬在办公桌对面直挺挺地坐着,从仪态来看,这肯定是洋番中的贵族出身——也能理解,她来买地的时间好像不算太长,但汉语就说得很好了,还能发表文章,学习能力这么强,就说明她从小有学习的习惯,而能从小接受教育的的洋番,家境绝对差不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吧,也不知道她和《衣食住行》的关系是什么,他们这个副刊,顾名思义,刊登的就是广府道(主要是羊城港)的衣食住行消息,市面上的布料价钱浮动,租房买房的行情价、地段特点,菜价、食铺的开张关张,时令养生消息的介绍,以及城内马车、自行车的购买、租赁和使用价格,去往周围地区的船票、车票供应、价格,还有最新开发出的广府道旅游路线等等。
  这些具体琐碎的民生消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出起稿子来是很轻松的。采编的难度当然要比影响力极大的主刊《买活周报》要低多了,待遇当然也有差别,除了主编张利青是从本部调出来的之外,别的岗位,找的主要都是一些性格活泼的年轻人,倒不拘泥于学历和文采。
  这也是编辑部氛围轻松的原因,同样的,报纸的风格也很活泼,再加上也会刊登笑话、话本什么的,在羊城港的知名度并不低,甚至在很多广府道之外的地方,这本刊物也被视为是羊城港生活的一个缩影,受到了追捧首都风尚的年轻人喜爱。
  别看赵康咋咋呼呼的,一副吃光花光的无赖模样,其实他的影响力也很大,他写什么食谱,食材就跟着走俏,去过什么食肆,推许的点心,也很快就会迎来一波人潮。
  对他来说,这份工作是非常适合的,哪怕是前些年菜价高涨的时期,也不愁没有文章可写——物资紧缺,就写一些好生利用食材的文章,写一写怎么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多样的营养……他做这份工是得心应手,真恨不得一辈子在编辑部干下去,哪怕工资不涨也是甘之如饴。
  也是因为对报刊的定位特别满意,赵康在这件事上也很敏感,不但竖起耳朵,不错过一句对话,而且一出门,就跑到编辑部公认的智多星小吴那里,像她低声报信,
  “刚主编在问卢马姬的工作——原来卢马姬是在港区学校教英吉利语的,正准备考大学哲学系,就是准备走特招,所以没有生活津贴,所以还在寻找奖学金……你说,主编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从哪里知道了卢马姬需要奖学金的事,突然大发善心,准备让她到我们这里来供稿?多一份进项?她总不可能是要把卢马姬招进来做编辑吧,这是风马牛不相及——太不搭噶了!”
  见小吴先是微微一惊,随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他按捺不住了,有些威胁地低声道,“想到啥了,说呀——不然以后我可什么都不告诉你了!”
  对报纸编辑来说,大概没有比这个更重的威胁了,小吴也不能不重视起赵康的情绪来,她思忖片刻,也是有些为难,“这事该怎么说呢,我有些不会解释了……就这么说吧,赵哥,这事,其实刚才主编都告诉你了——我们这每年都有一个送去总部的名额,你说,是卢女士合适,还是你去合适呢?”
  赵康有点儿明白了,他摸着下巴,“你是说,主编怕这名额多年不用就废了?哎,但不对啊,就算如此,犯得着特意找卢马姬来吗?纯纯的陌生人,养上半年送到总部去,这事我怎么听着这么不对呢?就为了不浪费名额?”
  “所以说,我说不明白了——这事儿说来话太长了,甚至要从周报创立时说起……”
  小吴看了旁人一眼,把声音压得更低了,“你可知道,把《衣食住行》,独立出来做副刊,而且在各道都开辟一个这样的副刊,各自随周报发卖,这是谁的主意?”
  “谁的?”赵康竟完全没有思考过此事,他一下好奇起来了。“对啊,这是谁的主意,而且为什么分出来做副刊也就算了,还把办公地点设在两处?哪怕这些年来,总部扩建了,也没叫我们回去?难道,这是上头有意为之?”
  “这些事情,可就不敢说了。”小吴自然不会对赵康和盘托出,轻轻说道,“反正,主意是向红副主编提的——你见过她没有?副主编今年都快五十了,已经不太管事,没见过倒也正常,但她是第一副主编,虽然已经不再主持主要工作,但谁能不给这个面子?”
  “《衣食住行》,独立出来,独立办公,就是她的意见,包括这个每年内调去总部的名额,也是她提出来的。只是这些年来,我们也不是年年都选送而已。利青主编,就是向红副主编的徒弟,她从编辑部内调过来,大概也有三年了吧?虽然人是在副刊这里,眼睛还看着总部……她自然是有她的考虑在。”
  这云里雾里的隐晦叙述,也是令赵康完全摸不着头脑了。好在,这人看着咋咋呼呼,其实粗中有细,大多时候其实很靠谱,就算不解,但也毕竟没有胡乱大嚷,只是困惑地眨着眼睛,对小吴无助地摇着头,又合起手掌,祈求地拜了拜,祈求她继续指点迷津。
  “我也说不出太多了,反正,事实都摆在眼前,你自己好好想想吧——”小吴也是摇了摇头,果断地止住了话头,让赵康挠着后脑勺,嘟囔着走远了,她这才抬起头来,若有所思地望着办公室合拢的门扉。
  编辑部内部的斗争,已经到了如此急切的程度了吗?向红副主编甚至连洋番笔杆子都想用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竟都降到这程度了!难道,买地嫡系的下一代文人,面对婶祖母,居然一点胜算都没有?
  如果……如果这样的话,如果连洋番女都能用的话,那么,她这个吴江的边缘人,连周报都站不住脚,被打发到副刊来的不肖子孙,倘若能够投诚的话……
  小吴轻轻地咬了咬唇:倘若能投诚,能立些功劳的话,她是否能得到向红副主编这一系的支持,进入总部,站稳脚跟呢……
  第1226章 哲学的痛苦
  “您想邀请我进入到汉人采风使的角色中, 以买活周报的读者群,作为假想的读者,撰写一系列的思辨文章?”
  在主编办公室中,卢马姬微微欠了欠身子, 有些不可思议地总结了一下刚才和张利青的对话内容, “也就是说, 您会暗中推动, 让我的文章在《周报》上发表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