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海康物价贵,他们老家在海康一个镇上,但家里孩子读书得在县城租房,租子、束脩、日常花销等等,都是靠他们父子俩赚钱养家。
  有时候还得接济下老家的亲戚,照顾下条件困难的学生,他得赚够至少二十两才行。
  沈青越和姜竹都听得一愣一愣的。
  心道难怪冯先生一来就问管吃饭吗,有地方住吗。
  沈青越:“他竟然所有工钱都要寄回家?”
  第208章 一派胡言
  确实所有钱都得寄回家。
  张叔阳来村里就是帮他捎信回去的。
  然而张叔阳也不知道那里面塞的除了家书还有二十两银票——冯先生特意找人换的海康银票。
  沈青越简直哭笑不得。
  两人从赵先生屋里出来, 转头到冯先生屋里,问他要不要每个月多给他五两银子。
  “嗯?不用不用, 你们这儿又没什么花销。”冯明和一来就赵先生做了邻居,他自己一个人,随便有个屋子就够住,姜竹带他在村里住了一圈儿,他选了和赵先生搭伙住。
  房子解决了,他自己也不会做饭, 姜竹干脆和冯奶奶说好了,早饭、晚饭两个先生和赵舒云在她家吃饭,书院给她出钱,午饭他们想去哪儿吃, 找贾先生报就行。
  书院一复课,村里各种吃食摊子又开起来了, 赵先生有条件的时候也是个嘴馋的, 和沈青越似的今天在这家, 明天上那家, 就没指定他们必须去哪儿吃饭。
  每天花多少钱, 他们也没设什么上限, 反正村里东西都便宜, 再能吃一顿也花不了多少。
  冯先生吃得倒是乐呵, 他来了后, 贾先生的账本儿用起来都比从前快多了。
  不过只解决吃住也不行, 万一想买点儿什么用的玩儿的, 手里一点儿钱没有像什么话。
  姜竹说每个月多给他五两银子。
  冯明和不要,“赵先生一个月才五两,我哪能要二十五两。”
  姜竹窘窘道:“赵先生从今年起是十两了。”
  其他人也涨钱了, 先前他想把赵先生工钱定到和冯先生一样,赵先生自己不要。
  他们书院虽然目前为止还入不敷出,但是他和沈青越赚钱还挺多的,而且赵先生他们也没闲着,过年间他主导,曲先生动笔,江修文改故事,他们又编了一本《幼学童蒙续》,还列好了给走科考学生用的书目、课案。
  课案是他们书院自己用的辅助教材,将来要不要扩充印书再说,但《幼学童蒙续》肯定是要印来卖的,这个准能赚钱。
  现在他们有三个蒙班,一个学班,曲先生教小的两个班,冯先生教家业他们的班和学班。
  蒙班不收束脩,主要是村里的孩子们在念。
  因为今年起赵先生不亲自教课了,去年狂热的大人们总算偃旗息鼓了些,即便这样,从镇上、县城来的孩子占了一小半。
  学班收束脩,每个月二两银子,要求有同童生的水平才能入学。
  开始招生那天,他们村差点儿被挤破了。
  听说新先生是海康来的,本来失望的大人们又热情了——不是赵先生,从海康请来的先生也很好啊!
  一瞧,也是个老头,他们更放心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