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市井人家 第126节(2 / 4)
食客们纷纷称赞:“看着就有巧思。”这道宴席实在是值当,有螃蟹有蛋糕,比城里许多酒楼更划算,就算偏僻点也值得。
而且偏僻也有好处,城外灯火少,月亮就显得更圆更亮,遥望城里灯火重重,宛如万千星辰陨落,甚为有中秋之思。
当夜丝簧鼎沸、竽笙不绝,城里的小孩们连夜在城里玩,夜市直到白天,吵闹过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盘账,店里上下又是一喜:单是昨天一晚上就赚了一百贯铜钱!
而且中秋宴上来酒楼吃饭的客人里居然有一位时下很有名的文人,挥墨泼毫在酒楼屏风上写了一首中秋月圆词。
这消息传出去,来了更多客人来酒楼,许多看穿着打扮应当是书生,或许是文人的粉丝,指名道姓就要在那间齐楚阁儿里用餐。
叶盏索性又推出了那位文人同款的套餐,菜式安排与那天一模一样,果然又赚了一笔。
再者中秋宴的成功让叶家酒楼名声大噪,再加上如今是秋季,许多人都有吃螃蟹的需求,听闻叶家酒楼的螃蟹做得好,索性都来酒楼吃螃蟹宴。
叶盏便又推出了全蟹宴。
就这样,到了年底叶家酒楼赚得的钱已经够买一处院子。
叶盏便按照原计划,去寻中人推荐房屋。
中人自然知道叶家酒楼的大名,见两位老板光临,早就乐得合不拢嘴,听闻她们的需求后便将手头合适的院子都拿出来给两位挑选。
第119章
叶家一家人出动,挑了几家,最后都瞧上了一座院子。
这是座四合院,虽然不大,但倒座房、耳房、后罩房一应俱全。
中人殷勤介绍:“这院子的大门没设好,所以放在如今都没人买。”
这院子的前主人笃信一位大师指点,将大门放在了中轴线上,与风俗不同,所以无人问津。
叶盏到了大宋,发现本地人一般习惯大门并不放在院子中轴线上,不能“开门见院”,而是讲究含蓄,将正门放在正面偏三分之一处,还要设置影壁,讲究进门不可见到影壁之外的院子主体。
大门正对影壁,往左走,便到了外院,一排倒座房面朝外院,后墙与大门齐平,可用于放杂物和供门房住。
叶大富咂摸了下,盘算着以后可以在倒座后墙开个窗对着外面街道,也能改制成铺面做生意。
二门与大门不同,是在中轴线上,讲究一个聚气。
过了二门就是从外院进内院。左右为西东厢房,正房两侧还有耳房。
院子宽敞,阳光明亮,宓凤娘嘴上挑着毛病,心里却已经规划上了:将两侧厢房分别隔成三间,五个子女各住一间,还空出一间做书房。
正院后面还有一排后罩房,还可以收拾出来赁房。
这是一座砖石主体房,木头做框架,中人敲着墙砖介绍:“这么结实的房子少见。”
房顶是青瓦,宓凤娘特意使唤银哥儿寻了梯子爬上去瞧瞧瓦片新不新、可有破损。
中人:……
从未见过如此认真检查的客人。
他擦擦汗,更加打起十二分精神介绍:“诸位客人放心,这是前房主用来养老传子孙的房子,自然建造的无比坚固。”
前房主祖籍汴京,在外地当官赚了黑心钱,便将自家老宅拆掉在原址上建了一座大院子,因着有钱,处处讲究,正房的房梁都是从成都府运来的大号樟木,笔直粗壮。 ↑返回顶部↑
而且偏僻也有好处,城外灯火少,月亮就显得更圆更亮,遥望城里灯火重重,宛如万千星辰陨落,甚为有中秋之思。
当夜丝簧鼎沸、竽笙不绝,城里的小孩们连夜在城里玩,夜市直到白天,吵闹过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盘账,店里上下又是一喜:单是昨天一晚上就赚了一百贯铜钱!
而且中秋宴上来酒楼吃饭的客人里居然有一位时下很有名的文人,挥墨泼毫在酒楼屏风上写了一首中秋月圆词。
这消息传出去,来了更多客人来酒楼,许多看穿着打扮应当是书生,或许是文人的粉丝,指名道姓就要在那间齐楚阁儿里用餐。
叶盏索性又推出了那位文人同款的套餐,菜式安排与那天一模一样,果然又赚了一笔。
再者中秋宴的成功让叶家酒楼名声大噪,再加上如今是秋季,许多人都有吃螃蟹的需求,听闻叶家酒楼的螃蟹做得好,索性都来酒楼吃螃蟹宴。
叶盏便又推出了全蟹宴。
就这样,到了年底叶家酒楼赚得的钱已经够买一处院子。
叶盏便按照原计划,去寻中人推荐房屋。
中人自然知道叶家酒楼的大名,见两位老板光临,早就乐得合不拢嘴,听闻她们的需求后便将手头合适的院子都拿出来给两位挑选。
第119章
叶家一家人出动,挑了几家,最后都瞧上了一座院子。
这是座四合院,虽然不大,但倒座房、耳房、后罩房一应俱全。
中人殷勤介绍:“这院子的大门没设好,所以放在如今都没人买。”
这院子的前主人笃信一位大师指点,将大门放在了中轴线上,与风俗不同,所以无人问津。
叶盏到了大宋,发现本地人一般习惯大门并不放在院子中轴线上,不能“开门见院”,而是讲究含蓄,将正门放在正面偏三分之一处,还要设置影壁,讲究进门不可见到影壁之外的院子主体。
大门正对影壁,往左走,便到了外院,一排倒座房面朝外院,后墙与大门齐平,可用于放杂物和供门房住。
叶大富咂摸了下,盘算着以后可以在倒座后墙开个窗对着外面街道,也能改制成铺面做生意。
二门与大门不同,是在中轴线上,讲究一个聚气。
过了二门就是从外院进内院。左右为西东厢房,正房两侧还有耳房。
院子宽敞,阳光明亮,宓凤娘嘴上挑着毛病,心里却已经规划上了:将两侧厢房分别隔成三间,五个子女各住一间,还空出一间做书房。
正院后面还有一排后罩房,还可以收拾出来赁房。
这是一座砖石主体房,木头做框架,中人敲着墙砖介绍:“这么结实的房子少见。”
房顶是青瓦,宓凤娘特意使唤银哥儿寻了梯子爬上去瞧瞧瓦片新不新、可有破损。
中人:……
从未见过如此认真检查的客人。
他擦擦汗,更加打起十二分精神介绍:“诸位客人放心,这是前房主用来养老传子孙的房子,自然建造的无比坚固。”
前房主祖籍汴京,在外地当官赚了黑心钱,便将自家老宅拆掉在原址上建了一座大院子,因着有钱,处处讲究,正房的房梁都是从成都府运来的大号樟木,笔直粗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