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大院来了个大美人 第109节(2 / 4)
当时最大愿望便是在家躺平,无所事事,混吃等死,现实俨然无法实现,她只能在网文中寻找慰藉,所以在穿书前她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网文。
现如今她在家闲散一个来月,又怀念起上班的日子。
她并非叛变,而是无聊了。这年月没啥娱乐,没网络,没游戏,没电视,甚至连电台都没几个,且播放的内容又红又专,着实不具备娱乐性。这样的环境下,再宅的人,也待不住。
况且,如今没加班一说,更没kpi。
上班就是充实生活了。
卫明诚叮嘱:“午饭也不要马虎。”
“不马虎。”谢茉衔着筷子,偏头笑,“据说公社开了食堂,我今天中午就去尝尝,要是味道好,下回换我打饭回来。”
卫明诚不自觉提起唇角:“好。”
吃过饭,谢茉把准备的粮本、笔记本钢笔、陶瓷茶缸一一塞进军绿挎包,斜背上身便跟卫明诚前后脚出门。
一路骑车往公社大院赶。
1958年实施,八十年代又由公社改成乡镇。人民公社化运动前,农村实行的是乡社分立的管理体制,乡是基层政权,合作社是农业经济组织,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后,广大农村普遍建立了政社合一的体制,这样一来,公社既是一种经济组织,负责全社的农业生产,也成为政权机构,管理着工商学兵等等。
永河公社原先叫永河镇,虽然现在当地人还是习惯说咱们永河镇咋样,但现在应该叫永河公社,因改制前永和镇就是附近首屈一指的大镇,如今的永河公社也是个大公社,林春芳她爸就职的相邻公社,管辖范围更小,还偏僻,远不及永河公社繁华。
公社大院位处镇中心,所在街道两旁一座院子挨着一座院子都是公家的地方,比方说棉站、畜牧站、农技站、收购站……等等,邮电所不在这条街,但相距不远,只隔了两条街。
谢茉推着自行车步行,经过各单位门口时,好奇张望两眼。
各颜色的铁门或木门,门侧挂着油漆书写的各单位名称长木牌,风吹日晒的,不经心的单位油漆都掉落斑驳了。
五六分钟后,谢茉停在公社大院门口,牌子上的字迹鲜亮工整,黑色的大门敞着,门口设立传达室,透过玻璃小窗,能瞧见里面坐守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大爷。
老大爷听见响动,从小窗里探出头,没成想见到一个比花还好看的姑娘,禁不住一愣,干咳一声放缓声音问:“同志,你是找人还是办事?”
谢茉说:“我来咱们公社宣传科报到的。”
昨天来时门口没守人,因而徐大爷不认识谢茉,但他对谢茉可不陌生,巴掌大的院里没啥秘密,不到一天的功夫,关于这位女同志的种种事迹他听了满耳朵。
很会写文章。
就是……真年轻啊。
又被领导看重,以后前途错不了。
听说对象年纪轻轻就是营长了,嚯,这更了不得。他本家侄子就在部队,因此里头的事了解比旁人更清楚,部队不比机关单位,拉拉关系就能混分工作,或者升职调任,那每一份功劳,每一次晋升都是枪林弹雨流血流汗拼命换来的。
哪一个干部身上没带伤疤。
他侄子也趟过尸山血海,三十来岁用军功换了个营长,比照着看,这位女同志丈夫立下的军功得多硬。
属实强悍。
“小同志,好好干。”徐大爷不敢轻慢,笑着鼓励。
徐大爷的善意让谢茉脚步愈发轻快,对新单位的好感猛曾一截。在徐大爷的指点下,谢茉找到车棚安置好自行车,一边朝办公区走,一边四下逡视。
进远门便是广场,比一个篮球场还大些,再往里坐北朝南一排平房,两边还各有一排,都是黑瓦白墙,瞧着整洁庄重,后面还有一个稍小些的院子,有阵阵饭香从后头传来,想来食堂就在那,各类办公杂物也该在后院,谢茉瞭了几眼,几排半砖半土坯的房舍。
谢茉先到徐大爷指过的会议室,坐了没一会儿,袁峰便推门进来:“小谢来了。” ↑返回顶部↑
现如今她在家闲散一个来月,又怀念起上班的日子。
她并非叛变,而是无聊了。这年月没啥娱乐,没网络,没游戏,没电视,甚至连电台都没几个,且播放的内容又红又专,着实不具备娱乐性。这样的环境下,再宅的人,也待不住。
况且,如今没加班一说,更没kpi。
上班就是充实生活了。
卫明诚叮嘱:“午饭也不要马虎。”
“不马虎。”谢茉衔着筷子,偏头笑,“据说公社开了食堂,我今天中午就去尝尝,要是味道好,下回换我打饭回来。”
卫明诚不自觉提起唇角:“好。”
吃过饭,谢茉把准备的粮本、笔记本钢笔、陶瓷茶缸一一塞进军绿挎包,斜背上身便跟卫明诚前后脚出门。
一路骑车往公社大院赶。
1958年实施,八十年代又由公社改成乡镇。人民公社化运动前,农村实行的是乡社分立的管理体制,乡是基层政权,合作社是农业经济组织,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后,广大农村普遍建立了政社合一的体制,这样一来,公社既是一种经济组织,负责全社的农业生产,也成为政权机构,管理着工商学兵等等。
永河公社原先叫永河镇,虽然现在当地人还是习惯说咱们永河镇咋样,但现在应该叫永河公社,因改制前永和镇就是附近首屈一指的大镇,如今的永河公社也是个大公社,林春芳她爸就职的相邻公社,管辖范围更小,还偏僻,远不及永河公社繁华。
公社大院位处镇中心,所在街道两旁一座院子挨着一座院子都是公家的地方,比方说棉站、畜牧站、农技站、收购站……等等,邮电所不在这条街,但相距不远,只隔了两条街。
谢茉推着自行车步行,经过各单位门口时,好奇张望两眼。
各颜色的铁门或木门,门侧挂着油漆书写的各单位名称长木牌,风吹日晒的,不经心的单位油漆都掉落斑驳了。
五六分钟后,谢茉停在公社大院门口,牌子上的字迹鲜亮工整,黑色的大门敞着,门口设立传达室,透过玻璃小窗,能瞧见里面坐守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大爷。
老大爷听见响动,从小窗里探出头,没成想见到一个比花还好看的姑娘,禁不住一愣,干咳一声放缓声音问:“同志,你是找人还是办事?”
谢茉说:“我来咱们公社宣传科报到的。”
昨天来时门口没守人,因而徐大爷不认识谢茉,但他对谢茉可不陌生,巴掌大的院里没啥秘密,不到一天的功夫,关于这位女同志的种种事迹他听了满耳朵。
很会写文章。
就是……真年轻啊。
又被领导看重,以后前途错不了。
听说对象年纪轻轻就是营长了,嚯,这更了不得。他本家侄子就在部队,因此里头的事了解比旁人更清楚,部队不比机关单位,拉拉关系就能混分工作,或者升职调任,那每一份功劳,每一次晋升都是枪林弹雨流血流汗拼命换来的。
哪一个干部身上没带伤疤。
他侄子也趟过尸山血海,三十来岁用军功换了个营长,比照着看,这位女同志丈夫立下的军功得多硬。
属实强悍。
“小同志,好好干。”徐大爷不敢轻慢,笑着鼓励。
徐大爷的善意让谢茉脚步愈发轻快,对新单位的好感猛曾一截。在徐大爷的指点下,谢茉找到车棚安置好自行车,一边朝办公区走,一边四下逡视。
进远门便是广场,比一个篮球场还大些,再往里坐北朝南一排平房,两边还各有一排,都是黑瓦白墙,瞧着整洁庄重,后面还有一个稍小些的院子,有阵阵饭香从后头传来,想来食堂就在那,各类办公杂物也该在后院,谢茉瞭了几眼,几排半砖半土坯的房舍。
谢茉先到徐大爷指过的会议室,坐了没一会儿,袁峰便推门进来:“小谢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