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才缓缓起身:“好了,起来吧。”
  “噢。”
  时云舒转过来坐起身,整理了下衣服上的褶皱。
  “等等。”
  她忽然想起什么,抬头盯着男人质问:
  “你不是不会拔针吗?”
  --
  元旦第三天下午,时云舒跟着江茗雪去医馆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时云舒坐在车后座,又问了一遍:“
  姐姐,你想好了吗?”
  江茗雪点头,温柔而坚定:“嗯,想好了。”
  时云舒弯了弯唇:“好,那我陪你一起。”
  江茗雪莞尔:“谢谢你,云舒。”
  她们走到医馆,时云舒帮江茗雪整理着休息室的个人物品。
  元旦节医馆的医药师和学徒们都放假了,江茗雪走到药房,环视着这间她曾以此为家的地方,手指轻轻抚过红木桌面,目光落在架子上放置的铜质戥子秤。
  戥子秤(戥,deng,三声)是一杆老式却很精密的砝码秤,称250g以下的药材能精确到分厘。这杆秤是高中时爷爷送给她的,起初她还用不惯,觉得不如现在的电子秤方便。
  但因为是爷爷送的,她还是认真学着使用,后面用多了,反而离不开了。
  之后招进来的学徒和她有着同样的想法,甚至因为用不好,一起劝她买一个电子秤。
  她应允了,但还是没放弃戥子秤的教学,她逐一耐心地亲自教导,一遍又一遍,直到大家都学会。
  戥子秤的秤杆上有十六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一两,“半斤八两”的成语就来源于此。
  老祖先们制作秤时,一斤定的是十六两,因为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加起来一共是十六颗。
  她将爷爷当初对她的教诲逐字转告给学徒:“老秤的最后三星是福禄寿,缺斤短两就会缺福、缺禄、缺寿,缺德的人想起来这个诅咒,就不会再坑瞒患者和顾客了。”
  再后来,元和医馆的每个人都主动放弃了电子秤,抢着用戥子秤。
  这杆秤陪了她将近十年,她想将这杆秤带走。
  她拿起这秤杆注视了许久,最终还是放下,留给了医馆的药师和学徒们。
  她走过医馆的每一寸土地,发现除了她自己,似乎没什么要带走的。
  江茗雪微微仰头,站在“大医精诚”的牌匾之下,对这间她致以无上珍重的元和医馆做了无声的告别。
  眼眶不禁泛红,淌下两行热泪。
  她默然垂首拭去,然后转头对时云舒:“我们走吧。”
  时云舒心中亦随之揪紧,没有多言,只道:“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