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47节(3 / 4)
谭文学笑眯眯地说道。
虽说几乎是超量加价,也即是一门炮身成本不过180贯的粗钢炮,卖到了3456贯一门,翻了接近20倍。
而炮弹和火药就赚他个10倍就行,炮弹配200发,火药配1800斤。
炮弹报价成本是3贯,火药是200贯,但实际上炮弹成本就1.5贯,火药则是120贯。炮身180加炮弹300加火药120,总成本不超过600贯。
卖到朱罗王朝来,炮弹3000贯,火药1200贯,加上炮身3456贯,全套火炮是7656贯,五十尊,就是38万贯。
大宋似乎赚得盆满钵满。
但这样就少了后遮娄其那边的业务。
即便只按九斤一尊的卖,五十尊下来那也是30万贯。
朱罗王朝要50尊,他们路过后遮娄其王朝的时候再卖50尊,那就有60万贯了,足足少赚了22万贯。
算起来就不是血赚,而是血亏。
但问题是。
不让卖大炮也行。
毕竟大宋是讲信誉的,既然签了这种独家销售合同大宋自然要遵守。
可谁说大宋只有火炮了?
反正合同里只规定了不让卖火炮。
手榴弹、燧发枪、陶瓷破片地雷、原始火箭发射器,总有一款适合后遮娄其。
第482章 为世界带来和平
庆历十二年五月十三日,大宋王朝的使者带着一笔军火订单心满意足地从朱罗王朝离开。
这一趟出使印度半岛,使节团收获满满。
而他们下一站的目的地,就是位于印度半岛西侧的后遮娄其王朝。
之后他们再北上过索兰基王朝,萨马拉王朝,然后进入波斯湾,抵达目的地中东巴格达。
此时他们距离目的地已经只有两千多公里,按照谭文学的估计,一切顺利的话,他们将于六月下旬抵达巴格达。
到时候他们会在那待一个月,于七月底离开,因为回程就不需要再去各国出使,除了在沿途港口停留补充物资以外,其余时间都将全速航线。
因此届时他们应该在三个月内回到大宋,那么最迟十一月初就能回去。
哪怕路上有事情耽搁,哪怕耽搁两个月,在十二月底前应该还是能带着各国使者赶得及参加来年一月一日的盛大庆典活动。
虽然接近十个月的来回时间确实有点赶,但至少目前来说一路都很顺利,行程和过程也都在计划当中。
很快大概十天左右,于五月下旬,他们就绕过了印度半岛,到达了后遮娄其王朝。
后遮娄其王朝就是后世印度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它的国都叫卡利安尼,在后世它有另外一個非常出名的名字——孟买!
正值盛夏,印度半岛十分炎热,烈阳灼灼,晴天白云,海的颜色碧蓝清澈,卡利安尼城外码头热火朝天。
这个季节正是海上航线繁忙的时候,勤劳的阿拉伯商人往来于东方航线的各个码头,海上时不时就能看到巨大的海船船队,借着季风的力量徐徐而来。 ↑返回顶部↑
虽说几乎是超量加价,也即是一门炮身成本不过180贯的粗钢炮,卖到了3456贯一门,翻了接近20倍。
而炮弹和火药就赚他个10倍就行,炮弹配200发,火药配1800斤。
炮弹报价成本是3贯,火药是200贯,但实际上炮弹成本就1.5贯,火药则是120贯。炮身180加炮弹300加火药120,总成本不超过600贯。
卖到朱罗王朝来,炮弹3000贯,火药1200贯,加上炮身3456贯,全套火炮是7656贯,五十尊,就是38万贯。
大宋似乎赚得盆满钵满。
但这样就少了后遮娄其那边的业务。
即便只按九斤一尊的卖,五十尊下来那也是30万贯。
朱罗王朝要50尊,他们路过后遮娄其王朝的时候再卖50尊,那就有60万贯了,足足少赚了22万贯。
算起来就不是血赚,而是血亏。
但问题是。
不让卖大炮也行。
毕竟大宋是讲信誉的,既然签了这种独家销售合同大宋自然要遵守。
可谁说大宋只有火炮了?
反正合同里只规定了不让卖火炮。
手榴弹、燧发枪、陶瓷破片地雷、原始火箭发射器,总有一款适合后遮娄其。
第482章 为世界带来和平
庆历十二年五月十三日,大宋王朝的使者带着一笔军火订单心满意足地从朱罗王朝离开。
这一趟出使印度半岛,使节团收获满满。
而他们下一站的目的地,就是位于印度半岛西侧的后遮娄其王朝。
之后他们再北上过索兰基王朝,萨马拉王朝,然后进入波斯湾,抵达目的地中东巴格达。
此时他们距离目的地已经只有两千多公里,按照谭文学的估计,一切顺利的话,他们将于六月下旬抵达巴格达。
到时候他们会在那待一个月,于七月底离开,因为回程就不需要再去各国出使,除了在沿途港口停留补充物资以外,其余时间都将全速航线。
因此届时他们应该在三个月内回到大宋,那么最迟十一月初就能回去。
哪怕路上有事情耽搁,哪怕耽搁两个月,在十二月底前应该还是能带着各国使者赶得及参加来年一月一日的盛大庆典活动。
虽然接近十个月的来回时间确实有点赶,但至少目前来说一路都很顺利,行程和过程也都在计划当中。
很快大概十天左右,于五月下旬,他们就绕过了印度半岛,到达了后遮娄其王朝。
后遮娄其王朝就是后世印度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它的国都叫卡利安尼,在后世它有另外一個非常出名的名字——孟买!
正值盛夏,印度半岛十分炎热,烈阳灼灼,晴天白云,海的颜色碧蓝清澈,卡利安尼城外码头热火朝天。
这个季节正是海上航线繁忙的时候,勤劳的阿拉伯商人往来于东方航线的各个码头,海上时不时就能看到巨大的海船船队,借着季风的力量徐徐而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