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4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每尊造价才193两,加上每尊300发炮弹,以及1800斤火药,也不过才每尊500两左右。
  又不是晚清那种能打七八公里外,每分钟发射五六发的120mm的速射炮。
  普通的一两千斤红衣大炮的工艺简单,造价成本根本不贵。
  所以这三斤黄金一尊炮显然是在杀猪。
  偏偏阇帝罗阇·朱罗一世这头猪还真就上勾了。
  他稍稍盘算了一会儿。
  虽然觉得三斤黄金一尊确实有点小贵,但还是咬牙道:“若是算上运费的话,我愿意以四斤黄金一尊的价格,购买五十尊。”
  来大活了!
  谭文学和章有为面色大喜。
  第481章 得加钱
  晚清时期,一尊江南制造局的120mm半速射炮价格在1.1万两白银左右。
  而同时期德国克虏伯厂的120mm半速射炮价格仅需9000两。
  如果只算成本的话,或许实际花费不超过1000两。
  毕竟这9000两的售卖价,不止包括了制造成本,还包括了运费以及德国制造厂的赚取的利润费用。
  从德国卖到万里之外的大清来,价格翻个七八倍很正常。
  那为什么实际成本可能不超过1000两的火炮,放到本国造价就超过10倍呢?
  原因太复杂了。
  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点,一是没有技术,二是没有工业体系,三则是贪腐成性。
  所谓的江南制造局贪污腐败非常严重,吃拿卡要可谓是样样精通,搞起枪炮来,技术缺乏,原材料缺乏,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即便是仿造也需要雇佣外国技术人员,所需的钢料、钢弹、钢管等一切原材料都依赖于进口。
  如此一来,也难怪李鸿章发出造不如买的感叹。
  毕竟同样的枪炮,江南制造局仿制的德国克虏伯炮,美国林明敦步枪,不仅造价比进口贵,质量还远逊色于进口货。
  而眼下大宋的火炮技术已经进行飞跃式的进阶。
  最开始主要制造铜炮,铜炮安全性好,可造价高昂,一门铜炮光成本价就是一门铁炮的两三倍以上。
  铁炮便宜,大概只需要一百多贯,不到两百贯的样子,可安全性就大大降低。
  这种情况直到武安钢铁厂成立,通过新型钢铁技术完成了熟铁升级到钢铁的技术变迁之后才有了极大的改变。
  之后大宋产的大炮一律成为钢炮。
  刚开始钢炮造价甚至比铜炮还贵,因此军中不得不先用脱硫后的熟铁炮应应急。
  毕竟当时钢铁产量太低,没办法供应太多。
  等到庆历年后,武安钢铁厂产能提了上来,钢炮的数量就迅速增加,并且在之后的破辽、灭西夏战争当中发挥耀眼。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