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587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虽然他也明白,范仲淹这样做是基于封建王朝的统治。
  在乡贤宗族制度的时代,乡贤宗族往往站在朝廷那一边,帮助朝廷管理和控制基层民众。
  而出现农会就不一样了,农民组织力度加强的话,可能会让原本一盘散沙的百姓力量做大,从而出现造反起义的情况。
  这也是大宋连年多次起义朝廷被搞怕了。
  不过范仲淹说的问题也不无道理,在一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农会如果成为基层权力机构的话,很容易让他们的权力不断膨胀。
  特别是古代百姓与县衙的沟通较少,农会的控制力太强,很可能直接取代掉县衙的作用,这就有点得不偿失。
  因此如今的农会基层权力不大,规模也一般,一个县数万到十余万百姓不等,根据乡镇划分出数個农会,一个农会直接参与管理约数千至万人左右。
  他们没有调查、执法、审问等权力,只能配合县衙做协助工作。
  比如村庄与村庄之间有矛盾,或者生产资料分配、官府分发田地、官田的租赁、争夺水源、村寨械斗等等,由农会与官府进行统一协调。
  这就意味着目前农会以辅助为主,赵骏突然召见,又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一时间心中有些惶恐,不明所以惴惴不安。
  赵骏看到他们,并没有生气,毕竟这事跟他们没什么关系,和颜悦色地说道:“无需多礼,你们是本地农会的成员吗?”
  “是的,知院。”
  为首汉子又拱拱手道:“草民是临城干言乡农会会长,草民叫郑勇,他们是农会几个主事。”
  “嗯,郑勇,我来问你,你家有几亩地。”
  赵骏和蔼问道。
  “二十亩。”
  “有池塘和桑田吗?”
  “有。”
  郑勇说道:“合计三十六亩,其中十八亩是租的朝廷官田。”
  “哦?”
  赵骏诧异道:“这么说以前你们家也有十八亩地?”
  郑勇苦笑道:“父母走后俺与兄弟分家,大半都给了兄弟,草民家只留了五亩,要去县城做工才能养活,是前几年周大官人抛售土地,趁着价低草民把积攒了二十年的积蓄拿出来,买了十三亩回来。”
  宋代一亩地大概在后世0.974-0.865之间,有609平方的,也有591平方的,比汉代的一亩地多不少。
  在汉代一家五口需要至少30亩地才能生存,也就是6亩养一个人。
  但到了宋代大大减少。
  农具、沤肥技术、水利设施、占城稻等生产资料的提升,带动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宋代平均一亩半就能养活一个人。
  所以一家五口有个8亩左右田地就能吃饱饭,如果有个20亩地,那就妥妥的中农阶级。
  “看来你的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赵骏笑道。
  郑勇也笑道:“都是现在官府在四处募人修渠修田,又征收富户的田亩,然后低价卖给俺们,若非如此,俺们哪能买得起地?平日里遇到灾年,不卖地就算不错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