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7章 圣之时者(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孔融不假思索地点点头,举起茶杯,一饮而尽。“我信陛下。”
  孙策有些意外,转念一想,又释然了,不禁放声大笑。
  孔融也笑了,声音虽不大,却很欣慰。
  ——
  孔融告辞而去,孙策独自在堂上坐了好一会儿,直到孙权走进来,站在廊下,拱手施礼。
  孙策指指对面孔融刚刚坐过的椅子,本想让孙权坐下,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将这张椅子收起来,留待孔文举专用。”
  孙权愣了一下,眼神中露出一丝异样。“看来陛下和孔文举相谈甚欢。”
  随侍的张温、凌统走了过来,将椅子搬走,又换了一张。孙策示意孙权入座,手掌轻拍着扶手,瞅了孙权两眼。“仲谋,最近读什么书?”
  孙权想了想。“主要是兵书,还有一些舆图。”
  孙策应了一声。前军一直在准备进攻益州的战事,孙权看兵书、地图也是很正常的事。只不过他想问孙权的并不是这件事,然后想想又觉得没意思,便没有再问。
  “准备得如何?”
  孙权露出一丝苦笑。“陛下,春水已生,长江进入盛水期,一时半会怕是无法进攻了。曹操毕竟不是公孙述,不会将长江天险拱手相让。”
  “这是你的意见,还是整个前军的意见?”
  孙权愣了一下,眼珠转了两转。“倒也没有正式合议,只是大家都这么说。至于是不是他们真实的想法,臣也不敢断言,或许……”
  孙策见孙权顾左右而言他,心中不快,打断了孙权,直截了当的问道:“你的意见呢?”
  孙权搞不清孙策的倾向,嗫嚅着不敢回答,甚至不敢看孙策的眼睛,只能低着头,如坐针毡。
  孙策盯着孙权看了半晌,忽然笑了,挥挥手,示意孙权退下。孙权涨红了脸,讪讪地起身告退。
  ——
  数日后,孙策离开长沙,返回洞庭,随即又带着军师处、军情处的军师、参军们赶往夷陵视察。
  江陵督娄圭接到诏书,赶到江边与孙策会合,登上了孙策的座舰。
  见完礼,叙了几句旧,孙策便开门见山,询问娄圭对当前战事的意见。
  娄圭早有准备,也不推诿,直截了当的说道:“当战。”
  孙策不置可否,静静地看着娄圭。“说说理由。”
  “数万大军集结,日费千金,虽说日日练兵,毕竟与实战有所区别。以夷陵为限,长江上下的水情截然不同,洞庭虽阔,不足以观,若不实战,将士们很难清楚逆水而攻的凶险。哪怕是试探性的进攻,驾着舟走上两回,也比演习有用。”
  孙策嗯了一声,却没发表意见。孙权在一旁听了,心里却是咯噔一下,如梦初醒,既感激又有些不安。很显然,孙策对他那天的回答不满,只是碍于面子,没有当面斥责他。今天借着接见娄圭的机会,让他听听娄圭的意见,将来讨论军情时,他就能回答得更加妥贴。
  娄圭是荆州知名的将领,早在初平二年就依附了孙策,又驻扎江陵多年,熟悉水情地形,他的意见自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孙权竖起了耳朵,凝神倾听娄圭的每一句话。
  娄圭的意见很明确。一场大战,必然不是一两天就能决定的,在真正的决战之前,双方免不了要互相试探,尤其是进攻方。试探性攻击不仅可以摸清对方实力,熟悉地形,锻炼将士,还可以捕捉战机。这种不断的冲突本身也是对将士心理的一种压迫,训练不足的新兵很容易在这种长期的压迫下崩溃,而将领也会被大量的信息干扰,筋疲力尽,甚至因心理疲惫导致疏忽,出现重大误判。
  换句话说,战斗有大小,但无时不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战机,越是不利的时候越是如此。现在长江水盛,谁都觉得逆流进攻的可能性不大,反倒可能形成战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