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今天也在努力当太子 第222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下了楼,大堂秩序井然,丝毫看不出刚才动了手。
  两辆马车已经准备好了,就在酒肆门口候着,李承乾想让魏征和魏夫人先上车,但这回二人怎么都不肯答应,李承乾只能自己先上了马车,打开车窗对魏夫人摆手:“伯母,我改天再去找你玩啊。”
  魏夫人笑着应了。
  魏征则对杜构道:“学问上再有什么问题,只管来找我。”
  杜构连忙答应。
  众人作别已毕,正要令车夫出发,就见一个身材高大的青年走到魏征身边作揖道:“敢问阁下可是魏尚书?”
  “是我。”魏征微微点头,目光扫视眼前的青年,“你有何事?”
  青年恭恭敬敬地说:“学生久闻魏公大名,心中钦佩已极,今日有缘得以相见,学生腹中有诗文数篇,还请魏公不吝指点赐教。”
  李承乾打开了窗户,想要听听是什么诗。
  杜构扯扯他衣领:“我们还走不走啊?”
  “你傻啊?”李承乾拍开他的手,“没看到这里有热闹看吗?”
  走什么走?当然是看完热闹再走啦!
  第166章 问题
  别看魏征平时凶巴巴,连李世民都想骂就骂,其实私底下人还算好相处,没什么架子,也喜欢提携后辈。
  眼前这青年姿容出众,大方得体,魏征对他印象不错,有心看一看他的本事,只是李承乾也在这里,他不好擅自做主。
  魏征看向李承乾,就见马车窗户大开,几个小脑袋挤在窗户边,正好奇又期待地看着他们。
  魏征:“……”
  他对青年微微颔首:“你且念来听听。”
  青年整了整衣裳,双手背在身后,微微抬高声音,念出了几首诗。
  李承乾于诗词一道并不是很精通,但鉴赏能力还是有的,这诗写得确实不错,且独具一格,显然这青年年纪轻轻,已经在诗词一道有了与众不同的见解。
  只是诗中阿谀之气比较重,令人有些不喜。
  苏琛有些可惜:“如果再多些风骨就好了。”
  李承乾也叹了一声:“行卷诗向来如此,世人皆爱奉承之词,若诗文风骨太重,很难得到贵人青眼啊。”
  这时候科举考试制度还不完善,最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考试不用糊名,二是每年取用人数极少。
  考试不糊名,也就意味着有极大操作空间。尤其进士科考试并没有严格的审核标准,皇帝也只看最后结果,谁能中选几乎都由几位考官判断。
  如此一来,能否中选就不止看文章写得好不好了,考官一般还会参考考生的名气与背景。如果考生平时名气大、声望高,或者背景比较深,有人在考官面前推举,那考生中选的可能便要大一些。
  当然不是没有底线的,即便考官可以容情,也要考生自己有实力才行。
  典型的例子,比如两百年后的李商隐,作为名留青史的大诗人,他的文才本事自不必说,但他青年时期几次参加科举,却因为出身不好屡屡落第,直到开元二年第六次参加科举,山南西道节度使、前宰相令狐楚向考官推荐了他,李商隐这才终于进士及第。
  因此考生为了增加高中的机会,往往会想尽办法替自己刷名声,广交好友、参加各种诗会文会、还会时常出入平康坊。
  是的,就是教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