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更新(2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说完这句话,章戍才带着自己的下属转身走了。
  看来鞑靼内部的确还不够团结安定,章戍心里暗自盘算着。他虽然需要洗漱休息,但是,趁着这个时候,他更需要做些什么。
  帝都。
  钱永道原本身子挺好,虽说头发胡子都白了,却还硬朗。因着明湛要请他主持修订啥大典,他不大乐意,便几次皆以年纪已老为由,几番推脱。
  其实要说这读书人哪,就是心眼儿忒多。要说钱永道没拿捏着架子,这话,他自己都不能信。凡读书人,都希望得到诸葛亮一样的待遇。
  诸葛亮此人,就是个心眼儿贼多的主儿。
  诸位想来,若是刘皇叔头一遭去草庐,乍一开口,诸葛亮就屁颠儿屁颠儿的跟了皇叔出山,那么,他在刘氏集团的地位绝对达不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贵。就是这样拿捏足了架子,把刘皇叔吊了个够,在诸葛亮刚到刘备身边儿时,关羽张飞对他尚多有不服之处。
  钱永道的位子是同样的尴尬。
  他的学识,这要说起来,都得赞一声好、渊博、大儒。
  可是,他也只是在淮扬一带有名望。北面儿的人虽也知道他,但是真要说尊崇敬仰,比之南面儿人相差远矣。
  何况学问这东西,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天朝地域广阔,有学问的人多了,谁也不能说自个儿就真的学通了。
  钱永道在南边儿有名望,可是朝中还有翰林院。
  能入翰林院的,哪个不是有才学之人。三鼎甲必入翰林,还有那些修书修白了胡子的老翰林们,那也是做了一辈子学问的人。
  钱永道哪里就敢说,自己的学问一定就比谁强呢。
  再者,孔圣人都道,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这种以谦逊为美的社会风气中,钱永道自然要拿捏一二。
  还有就是,钱永道当真没把皇上要修的大典当回事儿,在他以为,不过是给天下藏书做个目录儿罢了。钱永道对此事的兴致,真没有太过浓厚。
  只是,皇上毕竟是皇上。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上有皇上屡次相邀,下有学生苦口相劝,钱永道还真的没做过让皇上下降相请的美梦,他就是觉着,实在推辞不得,想要的面子也有了,拿捏的也差不离了,于是,只得应了。
  这种只得应了的姿态说起来有种不得不为之的无奈,但是,毕竟,这是皇上亲派的差使,皇上越过翰林院,三番五次的相请。即便是年入骨稀的钱永道,胸膛里那颗书生之心也是无耐中滋生了一抹淡淡的得意吧。
  看,天下读书人,也只有他有这个派了。
  皇上这样的盛情,不能却,也却不得。
  钱永道应下这桩差使,但是,谁料,帝王话锋一转,他直接由主持编修大典的第一人,变成了顾问。
  顾问。
  这种官职,以往真没在帝都的国史上出现过。经皇上的解释,钱永道才明白自己不过是在别人干活时搭把手儿罢了。
  这种落差,这种不可说的落差,让钱永道除了深深的一回叹息之后,陷入了长长的沉默之中。
  明湛的厉害,钱永道不过是刚刚体会而已。
  为了表示皇上的礼贤下士,以及他对读书人的推崇,明湛在拿钱永道做足了幌子后,还破例的将钱端玉收入身边儿做侍卫,赏了个六品官职。这次明湛没有问钱永道的意思,他直接下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