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7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其实按照过去大明的政治传统,这些事情并不需要如此大规模的中枢集体讨论。
  大多只是内阁和司礼监几个学士、公公,密室之内,私相授受。
  但这并不是朱由榔想要的结果,因为他要做得,不只是解决几个具体问题首尾。
  而是要给未来五年,乃至十几年的国家政经、战略发展,定下一个具体基调。
  过去八年,虽然新政和抗清战争是并行进展的,但那时毕竟是生死存亡之际,以战争为主,政治为辅。
  而现在往后的岁月,却是政治经济建设为主,战争为辅,哪怕会有为了扩张或是自卫,或是其他原因的局部战争,也必须为了整体的经济利益服务。
  虽然,曾经从肇庆到南京,那种君臣上下,众志成城,一意驱逐鞑虏的峥嵘岁月,很值得纪念。
  但朱由榔明白,这样的时光已经结束了。
  过去八年时间里,他不用想太多,只要一股脑坚持抗清,什么对抗清有利,就支持什么,什么不利,就反对什么,倒是挺简单的。
  而现在,他必须去思虑那些朝中形势下的微妙关系,思考如何去应对,改变。
  这倒不是说他朱由榔担心自己大权旁落,或是地位受到威胁。
  他从来不在乎这个
  他只在乎如何有效地将自己政治理想,尽可能地贯彻下去。
  -------------------------------------
  南京城,淮清桥南岸,秦淮河之侧,这里聚集着不少南京达官贵人的府邸,堪称大明时代的乌衣巷。
  内阁几位宰辅,以及朝中尚书,军中不少将帅的府邸,都在此聚集。
  这也并非稀奇,因为之前这里是南京勋贵和留守太监们的府邸聚集所在,明军光复南京后,这些人自然大多都被清算了,故而留下许多空荡荡的宅邸。
  其中大部分都被朱由榔赐给了下面的文武大臣
  而在所有豪门府邸中,位于角落处的陈府是最为清净简朴的。
  这倒不是说其他文武大员都是豪奢极欲,只是在这个年头,但凡显贵之家,肯定都不会穷。
  尤其明中期以来,江南蓄奴成风,一般普通富贵人家,养有百来号仆役、丫鬟都是常事。
  而且朱由榔对大臣们的薪资待遇也十分优厚,比如正二品的尚书,月俸二百元,年俸达两千四百元,外加节日赏赐,一般能有三千多元。
  这个数字,至少是过去明廷薪资的四倍以上。
  而且还是全额以银元发放
  更何况,这个时代的统治阶层,基本上都是地主,俸禄对于他们而言,只是收入的小头。
  凭借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府中经营的店铺、田庄等等产业,才是收入大头。
  这无关**,只是时代常态而已,《红楼梦》里就对这些勋贵、显赫家庭的生活有详细阐述。
  比如,在军中素以节俭着称的李过,府中在南京、苏州等地也经营有十来家店铺,在城外农庄兼有三千多亩田地。
  而如赵印选、胡一青之类不大讲究的,自然就更加夸张了。
  至于更为重视家族经营的文官群体,对这方面自然毫不落下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