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66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事实上,对于出身白山黑水的游猎民族而言,这不是什么困难的抉择,他们毕竟不是汉人,尤其是阿济格、满达海,还远不是那些受到关内儒家伦理熏陶过甚,或是堕落腐化的青年一辈。
  他们依然保持着部分,游猎部落那种为了求生与博弈的冷酷和决然,他们对于政治伦理关系,并没有汉人那么在意,部落的繁衍与存续,才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山西战场不同于其他地方,直到李定国突入北直之前,明清双方都还只是犬牙交错,不分上下。
  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安之手中可用的兵力实在不多,除了骑兵占优以外,在兵力上,反而落入下风。
  能够勉强支撑住防线,并在晋西南、西北等地,得到突破,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但随着徐州战役结束,山东光复,东路战场长驱直入后,中路军也在破灭清军黄河决堤的阴谋之后,越过黄河,抵达晋南地区。
  中路军援兵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山西战场
  这也是阿济格等人毫无迟疑跑路的原因。
  当然,文安之也不可能就这样坐视对方撤出关外,立即动员全军骑兵追击。
  而由于山西绿营新军中,将领祖可法主动倒戈,令明军迅速占领太原,竟是出乎了阿济格等人意料,导致原本还未出城的清军步卒主力被堵在南面,进退不得,眼看就没救了。
  但阿济格还是没有像明军想象中那样回援,而是二话不说,只带着全军骑兵,扔下那些个绿营将领,乃至于部分正白旗步军营不管,加速逃离。
  清军骑兵马匹充足,又是惊弓之鸟,虽然身后光复骑军也紧追不舍,多次截击得手,但在阿济格一次又一次的断尾求生之下,硬生生,还是从围追堵截之中,逃出了四千多骑。
  阿济格知道,关内全部沦落之后,靠近长城外侧的漠南地区,也必然不再稳固,并没有就此停下来,而是一路不停。
  先是经由还能控制得住的察哈尔,又裹挟了千余残兵,然后向漠北逃遁,又被苏尼特部接纳了几日,得到补充,成功遁入漠北残喘。
  苏尼特部不是什么草原霸主,之所以敢这么干,其实乃是由于身后背景的利益。
  因为苏尼特部的背后,其实站着的,是漠北大部谢图汗的附庸。
  不同于南边漠南蒙古诸部的零散状态,漠北作为喀尔喀蒙古的主体,在后世历史上,直到康熙年间,多伦会盟以后,才算完全归属于清廷。
  也就是说,此时的漠北诸部大藩们,处于一种中立状态。
  尤其是川陕战役之后,由于明军与蒙古接壤,南面的信息北传,原本在皇太极以后,在态度上逐渐靠近满清的漠北诸部,都暧昧起来。
  但是,当明军北伐,尤其是阿济格逃亡大漠之后,他们的态度又反转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就像明廷不希望北面有一个强大统一的草原帝国一样。
  这些漠北大部,又何尝不害怕明廷未来可能的向北开拓?
  故而,土谢图汗和三音诺颜部、车臣汗部共同都倾向于,保全北逃的阿济格,以作为未来制衡明军北上的可能。
  当然,他们也知道,只凭借阿济格、满达海这点人马,并无大用。
  所以,就在阿济格北逃消息传来的那一刻,整个草原的格局都发生了改变。
  就在阿济格从苏尼特部离开的同时,漠北诸部便开始主动和西边的准噶尔联系……
  -------------------------------------
  察哈尔东南方向,在皇太极征服漠南后,先后被归属于正蓝旗和多伦诺尔部的一个集镇中。
  这里往南,是一条并不宽阔的河流,被命名为“上都河”
  是的,这里就是曾经的元朝都城之一,上都镇。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